推进人口小县改革是党中央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张家界市武陵源区是湖南省五个涉改区县之一。市委、市委编委严格落实有关改革要求,聚力攻坚,指导武陵源区致力实现机构编制“做减法”与文旅产业效益“做加法”有机统一,达到改革预期效果。
一、多方联动聚合力,精干设置党政机构
武陵源区以旅游建区,长期以旅游兴区、旅游强区,是湖南旅游龙头和名片。2024年以来,乘新一轮党政机构改革东风,张家界市指导武陵源区突出地方特色,以破釜沉舟的勇气和毅力,精干设置党政机构。一是谋划改革思路。新一轮改革启动前,张家界市超前谋划研判,会同武陵源区开展调研座谈50多场次,重点调研乡(街道)、金融办、信访、大数据以及行政执法机构运行中存在的体制机制问题,听取市直、区直部门对武陵源区机构改革的意见和建议,做好方案储备。结合实际,提出构建“大文旅”“大生态”“大民生”“大农业”的改革方向。二是凝聚改革共识。张家界市第一时间专题学习传达中央有关改革精神,及时召开市区两级党委常委会议,高度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努力构建完善多方联动的工作机制。突出武陵源区功能定位和发展需要,进一步以“大文旅”“大生态”为引擎,将文、商、旅融合,农、林、水融合,由小部门“单兵作战”变为大部门“兵团攻坚”。三是优化重组机构。市委认真落实党中央部署和湖南省委要求,将武陵源人口小县改革纳入县级机构改革统筹推进。加大职能相近党政机构重组整合力度,新组建民政和人社、农业农村水利、城乡建设和交通等7个部门,巡察办、编办、统计等5个部门调整为合署办公,构建了简约高效的大部制组织体系。改革后,共设党政机构23个,较改革前减少 10个,其中党委工作机关减少1个,政府工作部门减少9个。
二、多措并举增动力,重构职能运行体系
改革中,张家界市指导武陵源区提早谋划推进涉改部门“三定”规定制定等工作,坚持多措并举,稳步调整职能职责和机构编制,稳妥安置涉改人员,确保大部制功能完善、职能体系协同、运行有序。一是合理定位职能。立足旅游兴区、旅游强区的功能定位和旅游发展实际需要,减少部门之间的职能交叉和权限冲突,构建统筹协调强、人员力量强、支撑保障强的“大文旅”“大生态”等大履职模块,及时印发13个党政机关、乡(街道)“三定”规定和33个部门机构编制调整文件。将区自然资源局、区林业局的职责整合,组建区自然资源和林业局,更大力度推动大生态保护;选设区文化旅游和商务局,将区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的职责及区发展和改革局的商务管理职责整合,组建区文化旅游和商务局,促进文商旅深度融合,推动武陵源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二是有力有序精简领导职数和内设机构。指导武陵源区核定全区党政机关科级领导职数112名,比改革前精简正科级9名、副科级18名。实行大股室制,彻底解决“0人股”问题,改革后党政机关及乡(街道)内设机构共精简62个、科级职数减少27个,分别精简30.2%、19.4%。三是稳妥安置涉改人员。充分用好改革政策,通过“拉长板凳”安排2名、党政分设6名、纳入实名制专库12名、从群团统筹使用职数7名等方式,确保“人人有岗位、职级不降低”。按照“编随事走、人随编走”的原则,有序划转人员。对区直涉改部门及乡(街道)共532名人员完成转隶调整到位。
三、多点迸发显活力,全面提升改革质效
指导武陵源区在人口小县机构改革中着力提升改革质效,向改革要活力、要效益,助推旅游城市高质量发展。一是行政效能进一步提升。改革后,全区共腾退办公用房面积6600平米,年节省行政运行成本700余万元。通过推行大部门制,大生态、大文旅等职能架构初步形成,部门工作更加协同。区自然资源局和区林业局合并为区自然资源和林业局后,办事流程简化,在涉及项目用地用林方面,审批上只进一个门、只提供一套资料,达到同频共振的效果;地质灾害和森林火灾预防、自然资源和林政资源督查执法,整合后达到了1+1>2的效果。二是旅游市场进一步回暖。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厚重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旅游资源,借助机构改革契机,文商旅融合释放“武陵源热度”,大力实施入境游发展提升行动,旅游市场展现强劲的回暖势头。2024年接待中外游客突破2000万人次,其中核心景区进山总人数达765万人次,境外游客超7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56.66亿元,同比增长17%,各项旅游数据刷新历史记录,入境游“火爆出圈”。三是产业经济进一步强劲。武陵源区瞄准“宣传促销+旅游招商”同向发力,大力实施产业培塑行动,引进一批符合武陵源产业定位、落地见效快的项目。改革以来,新注册外资企业1家,招商项目成功签约13个,总投资48.08亿元,产业培塑行动取得积极成效。
(刊载于《中国机构编制》2025年第5期)
编辑:本站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