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张家界市机构编制部门全面对标对表党中央对新时代教育事业作出的战略部署要求,围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致力挖潜创新,加强规范管理,优化资源配置,在支持和保障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上持续发力,努力为全市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优质均衡提供有力的机构编制保障。
突出体制改革重点发力。近年来,张家界市委编办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决策部署,积极推动教育综合改革。配合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张家界市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发展实施方案》等,对教育改革发展作出总体安排。始终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全市4个区县均设立党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优化党委教育工委机构设置,设置“双减”工作协调小组议事协调机构,从体制机制上落实各级各类学校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将制度优势转化为发展教育事业的强大动力。健全教育领域机构职能体系,在市区县两级教育部门均明确校外培训监管相关职能配置和机构设置,明确承担校外教育培训管理,监督指导、组织协调辖区内校外培训监管行政执法工作,增强监管工作力量,切实提升教育治理能力。
疏通优化配置堵点发力。张家界市根据学生规模变化情况,按城乡统一编制标准,坚持优先供给和动态调配并重,优化中小学教职工编制资源配置。会同市教育局定期对全市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实施动态调整,疏通堵点,全方位确保中小学编制需求。2020年为市直及各区县核增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共计241名。2021年核增市直中学教职工编制16名。2022年根据公办中小学在校学生数,对区县公办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总量进行动态调整,对永定区、武陵源区、慈利县分别核减68名、30名、185名,桑植县核增282名(含下达民办学校整体专设所需中小学教职工编制252名)。指导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在核定的编制总量内,每年都按照学校布局结构调整、城乡区域人口流动等情况对各个学校的编制配备进行动态调整,规范核定每个中小学校编制配备数并报本级编办、人社、财政部门备案,编制资源实现了县域之间、城乡之间、校际之间的合理调配。
聚焦规范管理痛点发力。中央编办、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进一步挖潜创新加强中小学教职工管理的指导意见》出台后,张家界市委编办会同教育、财政、人社等部门结合我市教育实际出台了《张家界市进一步挖潜创新加强中小学教职工管理的实施方案》。重申纪律,明确规定不得违规给民办学校核定事业编制,不得派遣公办教师到民办学校任教,不得长期借调借用中小学教职工帮助工作,从严查处中小学教职工“吃空饷”占用编制等问题。经过清理,全市没有非教学人员挤占教职工编制、违反规定给民办学校核定事业编制、编制未按规定和要求分配使用、“有编不补”等问题。对清理出的问题,逐一制定问题清单、明确整改责任、限期整改到位。建立健全了中小学教职工人员编制资源使用效益考核评估制度,加大编制使用情况监督检查力度。加强中小学教职工实名台帐管理和定期清理制度,力促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管理规范有序,提高使用效率。
破解创新挖潜难点发力。张家界市坚持系统改革和管理创新并重,充分挖掘中小学教师队伍潜力,向管理要效益,向创新要编制。永定区、桑植县、武陵源区先后被列入省级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制度改革试点县(区),每年全市交流轮岗校长和教师达1500名以上。全面推进“县管校聘”改革,推动人员合理流动。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制度的推行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教师编制资源不足的问题,优化了农村学校教师编制资源结构,促进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大量削减学校中层管理人员和非教学人员数量,提高编制资源的使用效益。近年来,所辖4个区县削减学校中层管理人员和非教学人员258人。对社会实践等课程,对教学辅助、后勤服务人员不足的,实行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补充。对于因产假、长期病假等导致的临时性缺员情况,采取科学合理调整教师工作量分担机制、建立超工作量补偿机制、及时调剂补员等措施保障教育教学需求。对于音、体、美、信息技术等学科短缺的学校,推行学区内走教制度,解决结构性缺编问题。积极引导中小学校科学核定教职工工作量,坚决杜绝因工作量未压实而导致编制“假缺”或编外聘请教师的现象发生。
编辑:本站编辑